活动

最新发表活动

《我虽死去》电影放映会

蓝书屋图书馆 Maschstraße 7, 30169, Hannover

1966年5月16日,在中国大陆,毛泽东发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其亲自指挥下,由高校大学生和中学生组成的红卫兵团体开始造反,向各级党政机关夺权。当年8月,红卫兵开始上街“破四旧”,红色暴力越演越烈。根据官方统计,仅北京地区一个月内,就有1774人被殴打致死。当年8月所发生的极端屠杀事件,被后世称为“红八月”。 1966年8月5日,北京师大女附中的副校长卞仲耘被红卫兵打死,是此“红八月”中被打死的第一人。而该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代表宋彬彬,也更加助推了红色暴力走向高潮。 据《南方周末》2014年报道,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用一部照相机,给妻子遗体拍摄了多张照片,也拍摄了许多红卫兵学生上门、家门口的标语和大字报,等等,留下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当事人记录。 纪录片导演胡杰以王晶垚先生拍摄的亡妻遗照为主要线索,采访了当时的部分目击者。通过照片和采访,影片呈现出1966年极端历史时刻中,卞仲耘之死的具体情形,以及当事人的思考。该片于2008年获香港首届“华语纪录片节”长篇组冠军,2012年于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 本片片名引自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尾声诗篇: 我虽死去 但三日之后就要复活 仿佛那水流急湍 也像那络绎的商队不断 世世代代将走出黑暗 承受我的审判 2025年6月21日,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我们将举办胡杰的纪录片《我虽死去》的公开放映,邀请社会公众前来观看。活动免费,需在Eventbrite上报名,报名链接在这里。 活动时间和地址信息 日期:2025年6月21日 时间:15:00-17:00 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 《我虽死去》电影信息 导演:胡杰

讲座|流动创造世界:一对德国父子的“客家”故事

Freizeitheim Linden, Großer Saal (7) Windheimstraße 4, Hannover

你知道吗?一百年前,在广东东北部贫困的客家山区梅县,竟然拥有一所由德国医生主持的近代医院、一家盲童福利院,以及一座肺病疗养院。 心光盲女院院长柏恩慰带女孩们走过黄塘河上的小木桥,梅县,1938年前后 而当时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竟曾是瑞士足球超级联赛1906年与1908年冠军队的中锋。 瑞士籍牧师万保全和乐育中学足球队,梅县,1925年前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所客家中学的外语课程,以德语为“第一外语”,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培养出数十位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这段由个人和群体流动促成的跨国交流史,其起点正是百年前医疗匮乏、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客家山区——梅县。如今,这段历史在中德两国几乎被遗忘。 巴色差会传教士家庭在德化门前合影,梅县黄塘,1943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期,前后有两百多位欧洲人——主要来自德国与瑞士——曾在粤东山区长期生活与工作。他们是传教士、教师、医生及福利院工作人员,也带来了彼时中国极为罕见的现代医疗体系、教育理念与福利机构。他们的建设与耕耘,使一个偏远的客家县域成为中欧文化、教育与医学交流的独特节点。 2016年9月,资深传媒人区念中在偶然听闻这段几近被遗忘的历史后,立即动身前往梅州(梅县)展开调研。一个月后,他继续前往德国绍恩多夫(Schorndorf),拜访亲历者豪俊和(Klaus Autenrieth),试图从仅存的记忆与文献中,追寻并还原这段跨越百年的中德交汇故事。 豪俊和的父亲豪天立(Emil Autenrieth)于1926年来到中国梅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足迹。他阅读中国古籍,手写汉字,说客家话,曾在广东五华、梅县的中学以及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德语。他的三子豪俊和成长于梅县,直到1947年举家返回德国。自此,客家记忆成为豪俊和一生的底色。 1980年代,豪俊和重返“第二故乡”梅州(梅县),寻找童年记忆,也重新连接起与客家文化的深厚情感。他推动梅州与德国绍恩多夫之间的教育交流,促成父亲创办的乐育中学与绍恩多夫自己任教的普兰克中学(Max-Planck-Gymnasium)成为“姐妹学校”。至今,89岁的豪俊和依然讲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 从2016年至2019年,区念中三次往返德国与瑞士,拜访当事人、查阅档案、翻译资料,并最终完成《时间的涌流:一对德国父子记忆中的客家》一书。书中通过档案文献、日记、书信与口述资料,再现了一个世纪前中国贫困山区村落与欧洲在医疗、教育、宗教与体育等多个层面的深度交流史。 蓝书屋所藏《时间的涌流》,欢迎读者借阅。本文中图片出自该书,由作者提供 2025年5月,蓝书屋邀请作者区念中先生来到德国汉诺威,携大量上世纪初的珍贵历史图片,分享他追寻失落历史的旅程,讲述这段跨越时空的真实故事。   主讲人: 区念中,资深传媒人,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供职多年,担任多所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出版有《时间的涌流:一对德国父子记忆中的客家》一书。曾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勋章」(2010年)。曾担任第33届国际艾美奖艺术节目奖评委,香港「第十七届欣赏指数调查最佳电视节目」评审团成员。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5月24日(周六) 时间:15:30-17:30 活动地点:汉诺威林登社区活动中心,大礼堂 (7) Freizeitheim

柏林客厅|Adam Kerpel-Fronius: 从布达佩斯到柏林,一位匈牙利人的记忆工作

„Berliner Wohnzimmer“ der Blaues Haus Stiftung

2025年5月24日,蓝书屋的柏林客厅活动,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德国大屠杀纪念基金会(the Holocaust Memorial)的 Adam Kerpel-Fronius。 Adam于1975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不久,少年时代的他随家人移居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随后,他在弗莱堡、波兰的弗罗茨瓦夫(Wrocław)、以及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政治学与历史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独裁政治的遗留问题,以及中东欧国家的民主转型。 1997年,Kerpel-Fronius移居至柏林。 在柏林初期,Kerpel-Fronius做过历史导游。2005年5月大屠杀纪念馆(Holocaust Memorial)开馆以来,他一直为纪念馆的教育部门工作。2009年以来,他担任该基金会项目的“欧洲记忆场所信息门户网站”(Gedenkstättenportal)的项目负责人,该网站提供全欧洲数百个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地的信息。在此期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欧洲的记忆文化。 Kerpel-Fronius还是三部关于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自传的编辑,同时也是德国-白俄罗斯双边巡展“马利·特罗斯坚涅茨灭绝营:历史与记忆”(»Extermination Camp Maly Trostenets. History and Remembrance«) 的策展人。他是德国派驻“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代表团的成员。他也为匈牙利多家媒体撰写关于国际政治的文章。 本次柏林客厅活动,Kerpel-Fronius将从自己的成长、移民经历出发,谈论作为一个匈牙利移民,他与德国、与柏林这座城市的关系。记忆政治如何影响他走上研究历史、从事记忆工作实践的道路,以及他如何在今天持续参与欧洲范围内的记忆生产。他也将谈到他策划的展览项目、与东欧幸存者的访谈出版工作,以及他在德国面对来自不同政治立场的挑战与思考。   讲者简介 Adam Kerpel-Fronius于1975年出生于布达佩斯,1990年移居德国。他曾在弗赖堡、弗罗茨瓦夫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政治学、近代史和德语文学。自2005年起,他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工作,参与教育项目的开发。2009年起,他负责“欧洲记忆场所信息门户网站”(www.memorialmuseums.org)项目,并出版了三部大屠杀幸存者自传。   活动信息 分享日期:2025年5月24日,星期六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