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最新发表活动

柏林客厅|范坡坡移民新影像分享:身份重新定位,创作从心出发

蓝书屋图书馆 Maschstraße 7, 30169, Hannover

什么是“柏林客厅”? 这里最初是蓝书屋基金会的驻留创作者在柏林的的住所。它位于柏林西南方,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里。去年,有多位中文创作者来此,或长或短地居住,展开旅居中的研究与创作。 除此以外,我们也在这片空间里尝试一点别的事情。 有一天,我们坐在这个房子里,开始想象这片小小驻地,除了是作者们的创作之地,也能变成一个客厅,容纳附近或远道而来的人,让我们去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开一些工作坊,有时还能一起看一部电影。 也因此,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的活动以外,我们开设了一间蓝书屋的“柏林客厅”。 吴琦在柏林客厅谈文化工作者的离散与在场;公爵讲述他在乌克兰采访的经历。 2025年,蓝书屋的第一场柏林客厅活动,我们邀请到了在柏林生活与工作的导演范坡坡。 在移居德国前,范坡坡在北京从事创作活动。他在中国创作的《柜族》、《彩虹伴我心》、《彩虹伴我行》三部纪录片作品关注于同志出柜议题,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2017年,偶然的机会范坡坡从北京搬到柏林。在德国的七年,坡坡远程或者在地创作了《鼓楼西》、《线》、《喝一杯》三部短片,成为西班牙公司Erika Lust的客座导演,推出三部风格各异的情色作品,与柏林勃兰登堡当地电视台合作短片《厨房德语课程》。 除了电影工作外,范坡坡也是一名写作者,他在端传媒、“BIE别的”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探索移民、种族、酷儿、情欲、旅行等话题,范坡坡的电影创作经验也涵盖移民、酷儿、性欲等话题,目前他在筹备的长片也与之相关。 移居客地,本来充满障碍甚至艰险的经验如何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德国影视行业寒冬中,如何杀出重围构建移民影像的新思路?在本次柏林客厅活动中,范坡坡将分享其创作、生活的细节,与观众交流心得。 导演介绍 范坡坡是一位酷儿导演、作者和活动家。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彩虹家庭三部曲”,包括《柜族》、《彩虹伴我心》、《彩虹伴我行》三部作品关注于同志出柜议题,引起巨大社会反响。2017年移居德国,开始剧情短片创作。除此之外他参与组织北京酷儿影展十余年,也是酷儿大学视频训练营的发起者之一。2012年,香港同志影展授予他“玲珑大奖”以表彰其在同志影像、平权的不懈努力。2017年,他获选参与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2019,他更担任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委。 目前他居住柏林正着力发展自己的剧情长片首作。个人网站:https://www.popofan.net/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2月9日,星期日 时间:15:00-18:00 地点: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报名方式: 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客厅的朋友们,带着一些想和嘉宾的话/问题来参加,本次活动需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给你的邮箱。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如果您在报名后临时无法参加,请及时取消预约登记,以便让其他人有机会参加。

真人图书馆|来蓝书屋,和嘉宾聊聊高校、职场与心理健康

蓝书屋图书馆 Maschstraße 7, 30169, Hannover

蓝书屋图书馆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 在新冠肆虐期间,我们建立好这座位于德国汉诺威的社区图书馆,设计了自己的logo、创建了蓝书屋公众号与网站。因为疫情,最初我们无法开放借阅,也无法组织线下交流与分享活动。随着疫情缓和,我们逐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读者,也在不断摸索中,发起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讲座、移民故事分享、各类工作坊等活动。 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问参与者一个固定的问题:“哪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 每次总有一些手举起来,他们有的来自汉诺威周边,有的来自汉堡或柏林,有的甚至从其他欧洲国家而来。 那是我们感到特别开心的时刻。 越来越多人,逐渐成为蓝书屋的老朋友。他们参加蓝书屋的讲座活动,分享自己的生命经验,自告奋勇地成为义工,为自己或孩子借阅图书,还向别的阅读爱好者推荐蓝书屋。每一位蓝书屋的借阅读者,也都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图书证。 蓝书屋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离不开这些用业余时间支持的义工们。 我们有一个义工群,有的负责网站维护和更新,有的分配“管理员”的值班日期。因此,读者可以在蓝书屋网站上,查阅一个月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在图书馆开放期间,总有一位义工,安静等候读者到来,办理图书借阅,回答读者疑问。 过去几年来,蓝书屋逐步成长,形成了一个围绕图书、读者、义工、讲者等形成的共同体,他们的角色也经常互相转换,平等分享,创造对话。 2025年2月1日,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我们希望办一场“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你来参加。 “真人图书馆”,把人视为一本更鲜活的图书,书也因此不再是文字,而是真实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经验和视角,与你展开交流。这次活动,你可以“借阅”这些真人构成的“图书”,了解一个独特的经验世界。 本次活动由蓝书屋义工组织,我们邀请到三位嘉宾,作为我们的“真人图书”。这些“图书”的打开方式,就是倾听、提问和对话。 活动时间 日期:2025年2月1日 时间:19:00-21:15 嘉宾介绍 丁永健 教授,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前副校长 在慕尼黑工大获得Dipl.-Ing. (特许工程师)和博士学位后,先后就职于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西门子核电部和意昂电力公司。2002年获得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自动化教席,2024年退休。长期从事核电站数字化仪控和(网络)安全研究。担任过联邦政府核安全委员会电气专委会委员、大学副校长、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副会长、德国同济大学校友会会长。 个人爱好:各类阅读、音乐、旅行;时政经济尤其中德(高等)教育管理;各类教育和慈善公益活动。 分享主题: 华人在德国的求学、科研和高校职业生涯 嘉宾的话

青少年版画工作坊|刻印你的故事

Elsa-Brändström-Schule Hilde-Schneider-Allee 30, Hannover

生活在德国的青少年们,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方式讲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一定有最难忘的事情,想提醒别人的事情。也有你不好意思开口说,但是有希望别人知道的,比如: 你想要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美好事物或者回忆; 如果别人对你说了什么,你会觉得被冒犯,如一些歧视性的话; 你希望得到肯定的事情,如心情不好,希望被称赞或者被拥抱等; 你希望传递的一种理念,如环保、反歧视等…… 本期活动,蓝书屋基金会和欧亚培艺教育学校合作,面向在德国生活的青少年,邀请青少年来参加一次木刻版画的工作坊。 木刻版画是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也与现代生活交织,成为表达个体思想与情感的有力工具。木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DIY精神和个性化——每一次手工雕刻的痕迹,都在记录表达者的心灵轨迹。 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孩子们,也有可能印刻出漂亮的版画,将其印在布袋上、衣服上,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所以这因此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在本次工作坊中,我们邀请到旅德艺术家陈逸飞,带领你通过手工实践,感受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自由与力量。 导师介绍 陈逸飞,出生于福建漳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过去多年,他在广州进行自己的艺术实践。他是手工期刊《刺纸》的主编之一,也是中文艺术自媒体“夹山改梁Jasagala”发起人之一。他以DIY与互助的方式参与社群艺术实践。目前,他于德国总理奖学金项目中,在欧洲开展关于社群艺术与自我组织的调研。 《刺纸》的期刊封面,就是陈逸飞手工木刻的产物。这本手工期刊的slogan是,“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木刻版画和做书方法分享给更多元、更广泛的群体。过去一年间,陈逸飞也将这一工作方法,带到了欧洲的不同城市。以下是艺术家陈逸飞及其所组织的工作坊中的部分木刻作品: 《刺纸飞书图》木刻版画by 陈逸飞&欧飞鸿Flying Books of Prickly Paper,2022,woodcut,42*30cm 《躺平主义者宣言图》木刻版画by 刺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