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
2025年11月8日,蓝书屋将邀请到智本社创始人、宏观经济学专家薛清和,在蓝书屋汉诺威图书馆举办讲座,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近些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与创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困惑。薛清和老师将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产业政策、政府发展发展新能源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前景,试图回答并与各位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市场驱动的结果,还是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的结果,还是二者兼有之? 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在高负债压力下能否持续? 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前景如何?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对欧美日汽车构成挑战与替代? 主讲人 薛清和,智本社创始人、社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商学院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先后供职于银行、智库,于2019年在深圳创立智本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专职从事宏观经济、宏观政策、金融市场研究和经济学教育。目前,智本社拥有100万关注用户,1万名付费学员。 已发表超300篇研究型经济类文章、70多门经济学课程及一系列经济研究和资产配置报告。已出版专业书籍《智本社经济学讲义》、《智本论》系列丛书(已出版10本)。 为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友邦保险、中信保诚、平安保险、美的集团、联想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内部授课。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1月8日,星期六 时间:15:30 - 17:30 活动地点:蓝书屋汉诺威图书馆 讲座语言:中文 报名方式:免费入场,需在Eventbrite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11月7日15:00)
2025年11月1日,蓝书屋将邀请到智本社创始人、宏观经济学专家薛清和,在蓝书屋柏林客厅举办讲座,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近些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与创富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困惑。薛清和老师将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产业政策、政府发展发展新能源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前景,试图回答并与各位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市场驱动的结果,还是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的结果,还是二者兼有之? 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扶持政策在高负债压力下能否持续? 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前景如何?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对欧美日汽车构成挑战与替代? 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报名方式见下方。 讲者介绍 薛清和,智本社创始人、社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商学院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展与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先后供职于银行、智库,于2019年在深圳创立智本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专职从事宏观经济、宏观政策、金融市场研究和经济学教育。目前,智本社拥有100万关注用户,1万名付费学员。已发表超300篇研究型经济类文章、70多门经济学课程及一系列经济研究和资产配置报告。已出版专业书籍《智本社经济学讲义》、《智本论》系列丛书(已出版10本)。为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友邦保险、中信保诚、平安保险、美的集团、联想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内部授课。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 时间:15:00 - 17:00 活动地点:蓝书屋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讲座语言:中文 报名方式: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到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10月31日15:00(柏林时间)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如果您在报名后临时无法参加,请及时取消预约登记,以便让其他人有机会参加。 成功报名的参加者请在活动开始前最迟5分钟到场。
今年七月中旬,蓝书屋与单读联合发起的“柏林驻地计划”公布征选结果,写作者许麓青获选成为本次的柏林驻地创作者。十月初,许麓青抵达柏林,她目前正在柏林进行采访调研工作。 与此同时,和每一位蓝书屋的驻留创作者一样,我们希望许麓青从自身实践和视角出发,给柏林的朋友们,带来她的职业经验和创作历程分享。10月29日晚上7:00到9:00,许麓青将在蓝书屋柏林客厅分享:在当下的中国机构媒体做记者,意味着什么? 从自身在机构媒体的工作出发,她观察到,这一代记者进入行业时,新闻机构不再是理想之地,而是一个资源收缩、结构僵化的系统。年轻记者的写作空间不断被压缩,写作疲惫与情感枯竭成为常态。她/他们承担最多劳动,却拥有最少的决定权。许多人被迫转向经营或短视频部门。与此同时,在进行采访时,受访者面对记者也更具敌意。 本次分享,许麓青将以自己在文化报道中的经验为例,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在中国,年轻人还愿意做记者吗? 二、谈判策略:限制中寻找空间 三、反思:在当下的新闻机构做记者,还有意义吗?新的支持系统可以在哪里? 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报名方式见下方。 讲者介绍 许麓青,蓝书屋x单读2025年“柏林驻地计划”获选创作者。从2016年起,她在多家机构媒体参与工作,也做过独立媒体报道项目。自2021年起,在一家机构媒体做全职记者,主要写文化报道,也为不同媒体撰写社会新闻与文化评论。过去几年经历并报道了从 #MeToo 到俄乌战争、疫情与后疫情社会状态等一系列新闻节点。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时间:19:00 - 21:00 活动地点:蓝书屋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讲座语言:中文 报名方式: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到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10月28日下午15:00(柏林时间)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继10月1日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的分享后,2025年10月18日,蓝书屋邀请到张丰来访柏林客厅,和柏林的朋友们分享他的书写与实践。 疫情三年曾让中国城市生活经历了剧烈变化。那几年,当封控成为日常,大都市的公共生活遭遇挫折,人们才意识到在现实中交流与流动的珍贵和重要。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在那几年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那三年,当其他大都会陷入停滞时,成都的公共生活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现象是,许多独立书店那时在成都涌现。 2020年,成都的媒体人张丰开始写作《成都的细节》一书,成都的独立书店是其中的写作对象之一。到2025年,他在书里提到的好几家书店,至今仍在运营。但同时发生的现象是,好几家独立书店也在2025年关门。 也因此,在成都,恰恰是疫情的三年,公共生活得以蓬勃发展。而从2023年起,所谓“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正常”,这种公共生活反而遭遇挫折。 成都的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在张丰的观察里,“那些书店都非常小;主理人都非常年轻;它们个性鲜明,往往能凝聚一个很小但特别的人群。它们的重点不在卖书,甚至不在于卖任何东西,它们就是一种“表达”。所以并不意外,这些书店往往是中午之后才开门,但是却营业到晚上。在书店可以喝啤酒——在其他大城市,我们也能从所谓的 ‘学术酒吧’发现它的变体。” 因此,在张丰看来,讨论这些书店,就是在讨论当下城市的年轻人。在普遍自嘲“躺平”的背后,年轻人仍然在探索和思考,有一部分年轻人站在前沿。 张丰是中国传统市场化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媒体人,曾在成都都市报媒体担任编辑多年,从2015年起,他开始为诸多国内市场化媒体撰写文化与时政专栏,同时开始进行自媒体公众号写作。他的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因其对时事的迅速反应,对文化现象的独特分析,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疫情期间,他对成都在地的文化与现实独特而切近的记录和评论,也成为读者了解成都现象的窗口。 此外,张丰本人也是独立书店的实践者。2023年8月起,他在成都开了有杏书店。通过有杏书店,他探索线下公共生活,先后邀请到王笛、林小英、劳东燕、亚当·图兹(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等学者在书店分享。 在10月18日的柏林客厅,张丰将和读者分享:在疫情以来的成都独立书店现象与线下公共生活,他在疫情时的城市书写,以及个人在流量时代进行公共表达的可能性。 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报名方式见下方。 讲者介绍 张丰,1978年出生于河南,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在成都开始媒体工作。2015年开始,为腾讯大家、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凤凰网、新京报等媒体撰写时政与文化评论专栏,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在此期间,也开始个人公众号的写作,目前运营“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两个公号。他出版有《成都的细节》一书,是成都有杏书店的创办人。2019年,他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2023-2024年,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 时间:15:00 - 17:00 活动地点:蓝书屋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讲座语言:中文 报名方式: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到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10月17日中午12:00(柏林时间)
疫情三年曾让中国城市生活经历了剧烈变化。那几年,当封控成为日常,大都市的公共生活遭遇挫折,人们才意识到在现实中交流与流动的珍贵和重要。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在那几年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那三年,当其他大都会陷入停滞时,成都的公共生活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现象是,许多独立书店那时在成都涌现。 2020年,成都的媒体人张丰开始写作《成都的细节》一书,成都的独立书店是其中的写作对象之一。到2025年,他在书里提到的好几家书店,至今仍在运营。但同时发生的现象是,好几家独立书店也在2025年关门。 也因此,在成都,恰恰是疫情的三年,公共生活得以蓬勃发展。而从2023年起,所谓“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正常”,这种公共生活反而遭遇挫折。 成都的书店有什么特别的? 在张丰的观察里,“那些书店都非常小;主理人都非常年轻;它们个性鲜明,往往能凝聚一个很小但特别的人群。它们的重点不在卖书,甚至不在于卖任何东西,它们就是一种“表达”。所以并不意外,这些书店往往是中午之后才开门,但是却营业到晚上。在书店可以喝啤酒——在其他大城市,我们也能从所谓的 ‘学术酒吧’发现它的变体。” 因此,在张丰看来,讨论这些书店,就是在讨论当下城市的年轻人。在普遍自嘲“躺平”的背后,年轻人仍然在探索和思考,有一部分年轻人站在前沿。 张丰是中国传统市场化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媒体人,曾在成都都市报媒体担任编辑多年,从2015年起,他开始为诸多国内市场化媒体撰写文化与时政专栏,同时开始进行自媒体公众号写作。他的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因其对时事的迅速反应,对文化现象的独特分析,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疫情期间,他对成都在地的文化与现实独特而切近的记录和评论,也成为读者了解成都现象的窗口。 此外,张丰本人也是独立书店的实践者。2023年8月起,他在成都开了有杏书店。通过有杏书店,他探索线下公共生活,先后邀请到王笛、林小英、劳东燕、亚当·图兹(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等学者在书店分享。 蓝书屋的德国汉诺威图书馆,也是在疫情中成长起来的,这构成了一种海内外的奇妙互文。2025年10月1日,我们邀请到张丰来访蓝书屋,他将和读者分享他观察、参与和书写的成都独立书店现象与线下公共生活。活动免费,需要在Eventbrite上报名,报名链接二维码见下方。 讲者介绍 张丰,1978年出生于河南,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在成都开始媒体工作。2015年开始,为腾讯大家、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凤凰网、新京报等媒体撰写时政与文化评论专栏,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在此期间,也开始个人公众号的写作,目前运营“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两个公号。他出版有《成都的细节》一书,是成都有杏书店的创办人。2019年,他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2023-2024年,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0月1日,星期三 时间:19:00 - 21:00 活动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7, 30169 Hannover
在一些城市漫游时,你或许会注意到一种微妙的“邻里关系”:博彩游艺场旁,总是散布着性服务场所。看似偶然,却反复出现——这是巧合,还是隐藏着某种社会规律?9月27日,蓝书屋邀请到社会学者苏珊·拉丹特博士(Dr. Susan Radant)开展讲座。她在德国博彩行业从事赌瘾预防工作多年,常与一线员工、玩家打交道,也亲身感受到行业所承受的偏见与禁忌。她发现,博彩业和性服务不仅空间上紧密相连,还在法律限制、社会污名与公众认知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本次讲座中,拉丹特博士将带我们回到历史的源头:古代的赌博与性服务是如何兴起的?“红灯区”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行业至今难以摆脱成见?她将以独特的视角,带领大家探索这两个表面迥异却始终互相纠缠的领域,揭开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逻辑。 汉诺威Steintor地区的博彩游艺场(Spielhalle)。图源:苏珊·拉丹特博士 以下是拉丹特博士对本次讲座和相关研究的介绍: 为什么博彩游艺场和性服务场所总是频繁地比邻而立?带着这个问题和许多相关的疑问,我开始了研究。但这些问题为什么过去很少被提出?又是怎么引起我关注的呢?在担任一家大型博彩游艺场运营商的赌博成瘾预防顾问时,我深入接触了赌博行业:与一线员工合作,和玩家交流,并不断面对新的法律和保护措施。 在这段经历中,我特别注意到两点:第一,博彩游艺场往往出现在性服务场所的周边,比如妓院、情趣用品店或红灯区。第二,尽管我的工作是为了预防成瘾风险,但我经常听到负面评价,比如“这些博彩游艺场都应该取缔!”这让我意识到,这个行业在社会中长期被污名化,至今仍是禁忌。赌博在德国一直备受争议。 一方面,私人博彩游艺场常被认为是不正经的场所,甚至声名狼藉;另一方面,国家却公开宣传彩票和赌场。实际上,博彩游艺场受到非常严格的法律限制,尤其是在选址、营业时间和玩家保护方面。性服务行业同样如此:法律规定了街头卖淫的区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开设性服务场所,否则就会被认定为 “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因此,这两个行业不仅高度受管制,还普遍背负社会偏见。从业人员也经常遭遇排斥与歧视。 自2005年起的汉诺威限制区,标示区域内允许街头性工作时间为晚间20点至翌日6点。(图源:汉诺威市政府,城市测量局地理资讯部,2006年10月12日) 在这次分享中,我将带大家回到历史的开端:在古代,博彩游艺场和性服务是如何出现的?当时是否已经存在相似的结构或文化特征?而在今天,我们对所谓的“红灯区”究竟了解多少?除了刻板印象,真实情况是什么?哪些偏见至今根深蒂固?幕后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我想邀请您和我一起走进这两个表面不同,却暗暗相连的世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背后的社会机制。为什么赌博与性始终难以被公开讨论?它们究竟共享着怎样的社会逻辑?在这次分享中,我将带您展开一段探索之旅——以开放和好奇的视角,去发现这两个世界之间比想象中更多的联系。 注:为便于读者理解,海报标题中用“红灯区”一词代指性服务场所,而在实际中,德国的“红灯区”通常是包含赌场的。 讲者介绍 苏珊·拉丹特博士(Dr. Susan Radant),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主修社会学及职业与经济教育。多年来在博彩游艺场领域从事依法律规定的赌瘾预防工作,负责在大型博彩游艺场运营公司中执行首批防范方案。博士论文题为《博彩游艺场与性服务之间关系分析的研究》。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时间:16:00 - 18:00 活动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1990年初,罗令源走在柏林的大街上,一句话都听不懂。 那时罗令源刚从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随德国丈夫来到柏林生活。按照原本的人生想象,爱写作的她会在中国成为记者和作家。但此时,她成为了一个全新社会的陌生人,也失却了自己的语言。 她不希望靠别人养活自己,开始四处找工作。她最初能做的工作是酒店清洁,跑堂,售货等,曾因为身体瘦弱和过度劳累而病倒。 尽管日间需要做各种工作养活自己,但她并没有放下写作的愿望。夜里,她去柏林的成人大学(Volkshochschule)学德语。从零开始,她试图进入另一门全新的语言。 单词点滴熟悉。语法逐渐掌握。她开始阅读德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随着阅读的增多,罗令源的不满也在增加。随着德语的不断进步,她发现德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不够鲜活、真实,西方人在书中不时流露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也让她感到困扰。 二十一世纪初,来德国十年以后,罗令源终于找到了一份德国媒体的记者工作。从新闻报道开始,她进入德语的写作世界。罗令源写道,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让德国读者感受到中国人的心跳。” 这之后,她从新闻报道踏入文学世界。她的首部作品短篇小说集《你给我从五楼滚下去》2005年由德国口袋书出版社(DTV)出版,得到《南德意志报》的报道肯定。2007年,她获德国博世基金会颁发的沙米索文学鼓励奖。自此罗令源持续写作,现已出版德语文学作品11部。 2025年9月27日,在蓝书屋柏林客厅,罗令源会带着数条脉络而来,分享她的人生故事与创作: 在柏林,渴望写作的前十年; 我如何获得在德国“写字”的机会? 从新闻报导到文学小说,是如何发生的? 我是怎么用德语写小说的?我为谁而写? 除了与参会者分享她在德国的成长经历外,罗令源还将朗读今年专为中国读者创作的兔子童话《万彼109》中的片段,并介绍她的两部德文长篇小说:自传体小说《Das fragile Glück der Harmonie(脆弱的幸福)》和根据中国留学生李洋洁在德绍被害的真实案例写成的犯罪小说《Das Mädchen und der Tod(少女和死亡)》。 嘉宾介绍 罗令源,华裔德语作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士)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1990年移居柏林。先后在中国发表中文短篇小说和散文,在德国出版八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并多次获德国文学奖项。2007年获博世基金会沙米索文学促进奖,2017年获埃尔福特驻地作家文学奖,2023年任瑞士阿罗萨驻地作家,2025年获柏林普鲁士海贸基金会文学写作奖学金。代表作品包括《Die chinesische
播客「故事FM」 的主播寇爱哲在过去十四年里一直在寻找他的接生婆。他的接生婆是个日本人,1940 年来到了当时的伪满洲国,在吉林市桦甸县的一个医院工作。1945 年日本战败时,他们一家四口自杀,把两个孩子也掐死了。 结果接生婆被中国人救起,后来嫁给中国人,留在了东北,成为了一个妇产科医生。她退休后成为一个接生婆,爱哲一家四个堂表姐弟,都由这位日本医生接生。1992 年他们一家人回到日本之后,就此与爱哲老家的邻居失联。 2024 年,寇爱哲往返日本和中国东北七次,寻找她的接生婆,与日本和中国的历史亲历者、家属、老邻居、研究者深度访谈,寻找到大量的档案、资料和照片。本片完整还原了那场战争对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普通人造成了怎样的悲剧,以及战后的几十年里,普通中国人和普通日本人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 2025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0 周年,故事 FM 出品了一部影像纪录片和一系列声音纪录片,通过呈现一个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来重新理解战争。 本片将于8月22日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进行第一次放映。 2025年8月30日,在蓝书屋柏林客厅,我们将举办第二场《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纪录片放映活动。本片的主人公、兼同名声音纪录片的导演寇爱哲也将做客柏林客厅,映后将与观众交流。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报名方式见下方。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8月30日 时间:15:00-17:00 地点:蓝书屋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报名方式: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到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播客「故事FM」 的主播寇爱哲在过去十四年里一直在寻找他的接生婆。他的接生婆是个日本人,1940 年来到了当时的伪满洲国,在吉林市桦甸县的一个医院工作。1945 年日本战败时,他们一家四口自杀,把两个孩子也掐死了。 结果接生婆被中国人救起,后来嫁给中国人,留在了东北,成为了一个妇产科医生。她退休后成为一个接生婆,爱哲一家四个堂表姐弟,都由这位日本医生接生。1992 年他们一家人回到日本之后,就此与爱哲老家的邻居失联。 2024 年,寇爱哲往返日本和中国东北七次,寻找她的接生婆,与日本和中国的历史亲历者、家属、老邻居、研究者深度访谈,寻找到大量的档案、资料和照片。本片完整还原了那场战争对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普通人造成了怎样的悲剧,以及战后的几十年里,普通中国人和普通日本人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谊。 2025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0 周年,故事 FM 出品了一部影像纪录片和一系列声音纪录片,通过呈现一个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来重新理解战争。 2025年8月22日,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我们将举办《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纪录片公开放映。本片的主人公、兼同名声音纪录片的导演寇爱哲将做客蓝书屋,映后将与观众交流。活动免费,需在Eventbrite上报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报名。 活动时间和地址信息 日期:2025年8月22日 时间:19:00-21:00 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 7,
2025年8月9日,蓝书屋将在柏林客厅为大家带来纪录片《我们在这里》的放映。本片的其中两位创作者,导演石头,摄影剪辑明明,也会做客本期客厅活动,映后也会与大家交流。 本片是对一段珍贵而罕有的历史事件的影像记录。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妇女议题国际会议之一。 在联合国最大的会议上,从全世界来了三百个拉拉,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两辆大巴载满拉拉前往地下夜店,她们是如何点燃了中国拉拉运动的星星之火?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女同性恋第一次在联合国NGO论坛上获得了一个帐篷。在帐篷里,人们分享理念,建立连结,确认自己的身份……改变的力量正在浮现。 纪录片《我们在这里》从这一视角出发,与当时的会议参与者和社群领导者一起,试图回到那个历史时刻。 本片曾参加韩国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节、布鲁塞尔国际女性电影节、台湾国际女性影展、巴黎同志文化周,并于纽约、挪威、香港等地展映。 电影信息 片名:《我们在这里》 年代: 2015 片长: 58分钟 类型: 纪录片 语言:中文(配英文字幕) 国家:中国 共同导演:石头与赵静(三木) 制片:韦婷婷 嘉宾简介 《我们在这里》创作者石头(右)与明明(左),中间为石头的画作 石头:艺术家,主要从事绘画、摄影、影像、纪录片及LGBT议题工作。1992年在中国第一个独立艺术家村落,圆明园艺术村独立创作。主演过中国第一部女女情感电影《今年夏天》(2000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同年,与李银河、崔子恩首次在电视媒体公开讨论同性恋。其艺术作品及影片参加过世界多个艺术展览及影展,比如:瑞典、荷兰、德国、台湾、美国、挪威、比利时等等。 明明:电影制作人、摄影师和行动者。2008年,与石头以及一群酷儿导演、艺术家、评论家等共同创办了中国酷儿独立影像小组。从2008年至今,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近400场展映和讨论。执导的纪录片《画在墙上的梦)荣获2010年香港华语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