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
过去一年,我们花了好些时间,为蓝书屋基金会邀请的驻留创作者们,在柏林准备了属于她/他们的住所。它位于柏林西南方,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里。但除此以外,我们也想尝试一点别的事情。有一天,我们坐在这个房子里,开始想象这片小小驻地,除了是创作驻留之地,也能变成一个客厅,容纳附近或远道而来的人,让我们去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开一些工作坊,有时还能一起看一部电影。也因此,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举办的活动以外,我们决定开设一间蓝书屋的“柏林客厅”。 “柏林客厅”的第一位客人是吴琦。关注文化新思与创作的朋友,对吴琦肯定不陌生。他所主编的《单读》书系,聚焦新世代的年轻人所身处的世界,他们——以及更普遍意义上的人们——的思索、内心与困境。吴琦和项飙合著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更是在过去几年,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界,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近几期的《单读》,书名别有深意——“当我们重返世界”、“走出我房间”、“离散与在场”。如这些名字所喻示的那样,“告别”新冠三年后,今时今日的人们,正在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和选择。我们正在重新丈量自己与故土、自己与世界的距离。 图片:吴琦授权 图片:吴琦授权 图片:吴琦授权 吴琦最近几个月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暂时离开北京,来到欧洲各地访学游历。于是我们邀请到他来到这个新造的客厅,聊聊《文化工作者的离散与在场》。吴琦说: 过去十年的经历,让新一代文化工作者步他们前辈的后尘,再次被动地理解了在中国本土做专业工作的受困与辛苦。而稍有不同的是,他们其中很多人选择立刻转身,离开母语环境,这会是无力但有效的解法吗?是否存在一种新的从文化到跨文化工作(以及生活世界)的想象,可以跳脱历史循环往复的玩笑,让离散与在场成为一组流动且联合的关系。到了今天,我们需要谈谈这样的可能性。 讲者 照片:吳琦提供 吴琦 《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与项飙合作谈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译有《下一次将是烈火》《去山巅呼喊》。 讲座信息 日期:2024年6月1日,星期六时间:15:00 - 17:00地点:柏林学者之家(报名成功后将告知具体地址)报名邮箱:nihao@lanshuwu.de 免费入场,请提前邮件报名。
5月25日,蓝书屋邀请到国际新闻记者、独立媒体人孙谦女士,与读者们交流她在过去十年中对欧洲和世界的观察。2010年,孙谦赴德国修习全球研究硕士学位。从学生时代起,她就关心时事,常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探讨民主、媒体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2014年,孙谦加入Ruptly-RT的视频新闻社。这段工作经历让她对全球媒体格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她开始反思英文媒体的光谱上,除了欧美主流媒体,是否还需要更多不一样的声音。 2018年11月,孙谦在汉堡峰会上采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2017年,孙谦成为自由媒体人,为凤凰卫视、德国之声、端传媒等媒体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国媒体的生态和驻外记者的工作状态。她关注华人社群对德国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政治参与的态度。目睹德国最近政治状况的变化,她对德国舆论和政治环境也有诸多思考。 这次,她将讲述十年从业经历中的起起伏伏,在德国、印度、乌克兰的报道经历和感受,和对当下德国政治环境下华人社群的反思。 2018年12月在联盟党党代会上采访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 (照片:孙谦) 提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照片:孙谦) 2020年4月在德国报道疫情状况 (照片:孙谦) 关于巴以战争的报道 (照片:孙谦) 23年2月战争一周年在乌克兰报道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艺术也随之开始解冻。 时代潮流当中的中国艺术家,自觉地反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艺术,也反对学院里刻板的艺术教学法。在 1985 年,不约而同地,一股新艺术浪潮席卷中国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区,以现代主义思想观念作为艺术改革的旗帜,艺术家们开展大量先锋性的艺术活动,被艺术史称为“85新潮美术”。 一些艺术研究认为,以“85 新潮美术”作为开端的中国当代艺术充满盲目性,也缺少原发的自我表达方法。然而,艺术家创作的能量在多年压制下喷薄而发,它在盲目寻找“路标”时,所展示出来的鲁莽的原始力量,使之张力强劲,日新月异。在之后 20 多年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了世界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它很快也在资本市场中崛起,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追捧,尤其是 2000-2010 年,中国本土的艺术市场也加入狂澜,助推其市场价值,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接受,摆脱了此前近 20 年的地下状态。 波普,新生代,玩世现实等作品。图中分别为方力钧、耿建翌、刘炜、王广义、王劲松在 90 年代的作品。 部分“艳俗艺术”作品代表作。作者有罗氏兄弟、胡向东、徐一晖等。 栗宪庭,是这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活动中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作为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他向中国介绍世界前卫艺术,同时也向世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本质。他推动了中国几个艺术流派的发展,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泼皮艺术、艳俗艺术),是中国当代文化身份强有力的表达者。2000
四月,《对话蓝书屋》系列讲座邀请到了时尚从业者祁晶晶。祁晶晶女士将在本次讲座中,带领我们穿梭于时尚的世界,从繁华的伦敦巴黎高级定制秀场,到具有生活气息的汉诺威的时尚品牌创业旅程。她将分享她与时尚之间的独特故事,以及她如何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快时尚,转向注重质量与可持续性的慢时尚。祁晶晶女士不仅将讲述时尚行业背后的故事,还将探讨时尚如何从表面的华丽转向寻求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欢迎蓝书屋的朋友们报名参加最新讲座,《从高定秀场到环保泳衣:我在德国的时尚旅程》。 加入我们,一起跟随晶晶的脚步,踏上一场Use-less“无用”的时尚的探索之旅。 讲者:祁晶晶 创立的品牌尽力做到多元化和身型多样化。图/祁晶晶 自己的设计时装在秀场的后台准备。图/祁晶晶 讲者 祁晶晶,安徽合肥人。2010年开始在汉诺威HS Hannover就读时装设计专业。曾在伦敦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高定工作室实习。参与并组织过多次时尚秀。曾荣获Modepreis,Woolmark,Euro Fashion Award 等提名和奖项。2018年创立了自主品牌boochen,以环保时尚为理念的实用型设计受到了市场欢迎,并且荣获Green Product Award, Deutscher Nachhaltigkeitspreis等奖项。 讲座信息 日期: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时间:19:00 - 21:00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免费入场,请提前邮件报名,并提供手机号。名额有限,额满为止。 注意事项:
辭舊迎新,《對話藍書屋》將於3月13日舉辦農曆新年後第一場講座。在此次的講座中,大家將有機會聆聽藍書屋的創始人之一、來自台灣的卓詩蘋分享她在德國法院做翻譯的歷程。詩蘋出生於台灣、定居於漢諾威,並於2014年在德國法院宣誓成為翻譯。這場講座將探索她的成長背景、在台灣的學業歷程,以及如何踏上成為宣誓翻譯的旅程。讓我們一同追隨她的足跡,細聽她在兩地之間的生活點滴。決定來德國留學,是從小獨立的詩蘋自己的堅持。獨在異鄉為異客,作為新移民,她經歷過困頓,也有過掙扎與迷失,最終從一個戰戰兢兢的德語初學者成長為充滿自信的德語翻譯,也融入了德國的社會生活。因緣際會,她接觸到宣誓翻譯的工作,並在來到德國的第二十個年頭,决定成為一名法庭翻譯,幫助移民們越過語言和文化的壁壘,讓他們的聲音被社會更好地聆聽。 漢諾威地方法院(Amtsgericht Hannover) 「我總覺得投入社會或者是盡自己力量這件事,永遠不會有一個完美的時刻,但是如果有一個好的契機,就可以開始。」回顧當時的選擇,詩蘋說,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幫助,也希望可以為那些像她一樣的人出一份力。 詩蘋是如何應對在德國獨自生活的挑戰,又是如何從一個德語初學者成長為出色的法庭宣誓翻譯,幫助更多來自外鄉的移民者的?此次,她將分享成為宣誓翻譯的契機,以及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心路歷程。 講者介紹 卓詩蘋,藍書屋理事會理事,台灣新竹人,成長於台北。於1994年赴德求學,後長期在漢諾威工作和生活。2014年成為德國法庭宣誓翻譯。 主持人 鄒思聰,旅歐自由撰稿人,曾獲亞洲出版協會SOPA新聞金獎,FCC記者協會新聞金獎 講座信息 時間: 2024年3月13日(星期三)晚19:00-20:30 地點: 藍書屋圖書館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 報名: 免費入場,請郵件報名至 nihao@lanshuwu.de。報名後,我們將會郵件通知報名是否成功。 【注意事項】 成人以及年滿14嵗以上兒童可以報名參加。 請提前郵件報名,名額有限,額滿爲止。 請報名成功的觀衆最晚于講座開始5分鐘以前入座。 講座期間請保持安靜,勿影響他人聆聽。
《對話藍書屋》講座系列即將在2月重啟。2月14日週三,我們將邀請到台灣華梵大學教授康特(Prof. Dr. Hans-Rudolf Kantor),分享他在台灣學術環境中23年的佛學教學經驗。20歲遊學印度一年、接觸梵文及印度文化後,康特教授對佛學產生濃厚興趣,並曾留學成都、廈門,修習中國文化和哲學,最終成長為中國佛學和跨文化哲學專家。康特教授將深入談及他的學術生涯,從個人求學經歷出發,探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習佛學的心路歷程。特別聚焦於他與佛學結緣的經歷、從基督教國家轉向佛學的轉變。他還將分享在台灣定居後,如何將佛學教學與研究與本土文化融合,以及對於宗教哲學的獨到見解。歡迎對佛學、中國哲學及跨文化哲學有興趣的朋友參與,一同探討學術、文化交流的精彩之處。 講者介紹 康特教授(Prof. Dr. Hans-Rudolf Kantor),1964年生於德國,為佛學、中國哲學、跨文化哲學、宗教哲學的研究專家。他於德國波昂大學取得中國天台佛學博士學位,並留學台灣大學哲學系。康特教授現為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並在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他在佛學、中國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豐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和專書。 講座信息 時間:2月14日晚19:00-21:00 地點:藍書屋圖書館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 主持人:王歌,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德國古典哲學、啟蒙與德國現當代哲學 講座語言:中文(現場可提供德語翻譯) 報名方式 免費入場。報名請以郵件方式將姓名和手機號碼發至nihao@lanshuwu.de, 報名後,我們將會郵件通知報名是否成功。 【注意事項】
不知不觉,2023年也步入了尾声。相比于大开大合的、有无数历史节点的2022年,对于许多人来说,2023年的滑过似乎显得平静、无奇、甚至有些庸常。在高潮迭起的2022之后,2023这一年,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被历史记住呢? 这一年,对华语世界的创作者们来说,它不光是创伤余波的反思期、修复期,也是新希望和新探索的孕育期、启程点。 「流动」仍然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疫情造成的全球封锁已经烟消云散,在后疫情时代里,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望流动。但世界已经大不相同。战争的硝烟从乌克兰烧到加沙,地震摧毁了土叙边境,从中东到拉美、从缅泰边境到美墨边境,遍是流离失所的人,AI技术的巨大突破掀起狂潮,中美博弈亦在加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已发生巨大变化。身处其中的华语创作者,如何继续保持流动、如何记录集体记忆、如何书写世界呢? 在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也是「不合时宜」成立四周年之际,我们将携手非虚构写作奖学金「在场」,于柏林举办一场线下活动。我们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华语创作者一起畅谈,在「流动」中创作,在创作中「重逢」。 特别鸣谢蓝书屋基金会对本场活动的支持,本次活动门票收入将捐助给乌克兰的NGO援助组织。 活动回顾:
“对话蓝书屋”系列讲座在12月邀请了著名知识分子、作家和历史学者吴思,主题为《官家主义:重新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吴思,作为“潜规则”一词的发明者,曾任《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著有多部与中国历史相关的著作。 面对漫长纷繁的中国历史和浩如烟海的古籍,吴思善于发明概念和框架,以此抽丝剥茧,重新发掘和解读中国传统历史。他最早发明“潜规则”一词时,专指中国历史中广泛存在、但没有明文书写的规则,这一规则则主宰了传统中国朝廷与民间的关系。 《潜规则》一书出版后,由于它对中国历史的准确分析,其论述又与中国当代社会积弊形成尖锐呼应,因此迅速成为媒体和民间广泛使用的流行词。 在吴思的最新研究中,他提出了“官家主义”一说,以此来分析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吴思不仅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也时刻关照当下中国和世界。他更认为,“官家主义”的分析框架,比封建主义、东方专制主义、权贵资本主义等概念,更适合描述帝制时期和当代中国的政经体制。 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