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

在8月的“对话蓝书屋”系列讲座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和资深媒体人钱钢。钱钢著有《唐山大地震》、《海葬》、《旧闻记者》、《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他曾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并担任《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 他的演讲不仅基于深入的历史研究,还包括了他个人的探索经历,比如访问清末北洋海军铁甲舰“定远”、“镇远”的诞生地斯德丁。钱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通过将个体故事与社会、政治背景相结合,为观众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活动吸引了众多听众,他们对钱老师的讲座反应热烈。一位观众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关于150年前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史料已是非常珍贵,更重要的是挖掘这些史料的过程,非常曲折。作为严肃的媒体人,每一引用的细节都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这种严谨的科学作风,折服了听众。” 另一位观众评论说:“钱老师生动的讲解,让历史课上冰冰冷冷的数字和文字变成了一幅幅温暖的画面,一段段鲜活的生命轨迹。” 这些反馈显示了钱钢老师的讲座不仅提供了历史知识,还激发了听众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活动回顾:

六月,蓝书屋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邀请了感兴趣的公众一起探讨并体验禅修。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参与者通过禅修放松身心,提升专注力、幸福感,并增强抗压能力。活动的发起人是一个长居汉诺威的90后设计师卢莉蒙。她作为讲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禅修转化人生困境,以及她在生活中应用禅修的经验。活动将以“禅茶会”的形式进行,参与者得以在轻松的环境下交流和分享。 活动回顾:

蓝书屋包书活动 | 工作坊

12.05.2023 | 14:30 - 16:30

蓝书屋在5月12日举办了一次包书皮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活动中,大家一边包书一边享受茶点和轻松的交流,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黄洁老师指导了包书过程,参与者们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学到了如何保护书籍,也有机会互相认识,分享生活和学业经验。 自2021年底以来,蓝书屋开始了一项大型书籍保护工程。尽管每周开馆2到4次,工作人员(均为义工)在空闲时间包书,但至今只完成了约40%的工作。一位参与者建议将包书皮活动作为日常活动,鼓励读者参与,以加快书籍保护的进程。 蓝书屋举办包书活动,除了了解书籍保护,更希望蓝书屋的朋友们彼此认识,产生碰撞,为自己制造人类学者项飙说的“附近”的概念,透过对身边事物的关心与投入,以书为中心,建造一个共同体。 活动回顾:

4月29日的“对话蓝书屋”讲座系列,邀请了嘉宾德国马格德堡-施滕达尔应用科学大学的控制技术学科教授丁永健先生,分享了他的留德经历。丁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德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业界的锻炼,最终重返大学,担任副校长,他的成长历程为年轻留学生和“华二代”提供了宝贵的职业发展经验。丁教授不仅在学术和工业领域有丰富经验,还在中德教育文化交流及业界学界发展方面有深入见解。讲座在蓝书屋图书馆举行,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 丁永健教授,江苏人。1978年进入同济大学建材系学习,1980年赴德留学,后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电气系。曾先后任职于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西门子发电事业部及意昂(E.ON)电力集团,工作达17年。他也是中国田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全国首套数字化安全仪控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仪控专家,兼任德国核安全委员会电气专家委员。 丁教授现任教于德国马格德堡-施滕达尔应用科学大学工业自动化教授,到去年为止为该校副校长,分管该校教学及国际化工作。丁教授是为数不多具有大陆背景并且在德国高校担任领导职务的学者,因此在中、德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业界、学界发展上颇具经验。 活动回顾:

柳红:活你希望的样子 | 讲座

29.03.2023 | 19:00 - 20:30

旅欧独立学者柳红作客蓝书屋系列讲座。 从2007年开始,她从事经济学家与1980年代中国改革史的研究,出版过《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并为《经济观察报》撰写专栏。56岁以后,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是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博士候选人。除学术研究外,柳红也是一位马拉松跑者、舞者、健步行者和社会活动家,参加过多地的全马、半马比赛,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她还是一位失独母亲。 在3月29日晚的《对话蓝书屋》讲座中,柳红老师的专场吸引了近70名观众。本次的讲座地点在汉诺威的Künstlerhaus,这是一座建于19世纪中叶的历史建筑,靠近市中心和歌剧院。 她分享了在失去独生子子尤后,如何通过长期练习马拉松、成为跑者、舞者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来疗愈自己的经历。柳红老师强调了身体、头脑和心灵之间层层相连的关系,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身体的舒展和头脑的开放,来达到心灵的自我挑战和拓展,她还分享了1980年代,她作为青年学者,在北京参与社会运动的故事。 柳红分享自己的人生不同阶段的遭遇和抉择,和汉诺威的观众一起,分享学思历程、个人生命的坚韧与成长,给在场观众带来了启发和共鸣。 活动回顾:

在“对话蓝书屋”系列讲座中,高铁从业者靳松分享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他凭借20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梳理了从清末民国的铁路建设到现代中国高铁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并探讨了高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讲座通过展示从1998年通辽至集宁的铁路,到2007年南昌站的照片,呈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和时代变迁。靳松的见解为听众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高铁如何塑造国家未来的宝贵视角。 靳松先生自2003年起便投身于轨道交通行业,尤其是中德轨道交通领域的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的经验。在这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也见证了高铁如何改变这个国家。 活动回顾:

苏昂:病毒与日常 | 讲座

09.12.2022 | 19:00 - 20:30

病毒这个词,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季节变换时,我们周围的打喷嚏声提醒我们,病毒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从2019年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始,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个人健康与病毒之间的紧密联系。病毒的传播引发了包括流感、疱疹、各型肝炎、日本脑炎等多种疾病,这些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病毒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托尼·戈德堡指出,病毒的突然消失将会导致整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崩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其实是生命与自然平衡的一个缩影。 在蓝书屋基金会的讲座中,苏昂博士深入探讨了病毒的本质,它们如何利用细胞制造更多病毒,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病毒种类,以及如何在认识到病毒不可或缺的同时,理解和尊重自然界的微妙平衡。 苏昂博士,汉诺威兽医学院博士,病毒研究研究员。通过这场讲座,苏博士希望公众能够获得正确的病毒知识,深入了解人体和生态系统的运作,从而尊重生命与自然的平衡。 活动回顾:

黄洁:圣诞窗饰 | 工作坊

18.11.2022 | 18:30 - 21:00

在这个数字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纸张似乎变得愈加珍稀,它的传统韵味和潜在价值往往被人忽视。然而,每当圣诞节临近,德国许多家庭的窗户都会展示着手工折纸的温馨装饰,这不仅仅是节日的传统,更是对纸张美感的一次探索和欣赏。 蓝书屋基金会在此背景下举办了“圣诞窗饰工作坊”。2022年11月18日,我们邀请了DIY手工专家黄洁老师,带领我们通过折纸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圣诞窗饰,为节日增添色彩。在这个工作坊中,参与者不仅学习折纸的艺术,还培养了耐心和细心,将美的教育融入实际操作中,体验手工制作的快乐。 除此之外,活动期间我们还轻松聊起了德国的圣诞传统,让在德生活的人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节奏。这不仅是一个技能学习的机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共享的时刻。工作坊在晚上7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9点,每个参与者都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离开。 活动回顾:

潘绍华:被设计的生活 | 讲座

28.10.2022 | 19:00 - 21:00

在我们繁忙的日常中,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生活中的物品是如何被“设计”的。现代消费环境中,从最基本的饮用水到我们穿着的衣物,所有日常用品几乎都被赋予了商品的属性,并经历了“标签化”的过程。这些标签不仅仅是实体产品上的贴纸,它们还代表着一系列的概念、价值和意义,这些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为了探索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蓝书屋邀请了潘绍华老师作为本月的讲座嘉宾。潘老师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标签化”这一现象,揭示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商品和服务的设计所影响。通过这个讲座,我们期望能引发听众对于周遭环境的新的认知和思考,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物品背后,设计者如何通过创意和策略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活动回顾:

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间,哲学家王歌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从中国来到德国。作为哲学家,她的研究领域涉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启蒙以及德国现当代哲学。而在成为母亲以后,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她开始感到孩子的问题,是天然的哲学问题。孩子不识字,以图像感知世界,拥有不受拘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成年人却往往以开发、教育的方式,去扼杀他们的潜能。哲学家如何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这是哲学家王歌在成为母亲后、在国际迁徙的途中一直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2022年2月18日,蓝书屋邀请王歌,做了“和孩子一起读哲学绘本”的讲座,和许多在德国的父母与孩子,共同分享在德国语境下的亲子关系、教育与发展、以及全球流动的移民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