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继10月1日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的分享后,2025年10月18日,蓝书屋邀请到张丰来访柏林客厅,和柏林的朋友们分享他的书写与实践。 疫情三年曾让中国城市生活经历了剧烈变化。那几年,当封控成为日常,大都市的公共生活遭遇挫折,人们才意识到在现实中交流与流动的珍贵和重要。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在那几年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那三年,当其他大都会陷入停滞时,成都的公共生活蓬勃发展,其中一个现象是,许多独立书店那时在成都涌现。 2020年,成都的媒体人张丰开始写作《成都的细节》一书,成都的独立书店是其中的写作对象之一。到2025年,他在书里提到的好几家书店,至今仍在运营。但同时发生的现象是,好几家独立书店也在2025年关门。 也因此,在成都,恰恰是疫情的三年,公共生活得以蓬勃发展。而从2023年起,所谓“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正常”,这种公共生活反而遭遇挫折。 成都的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在张丰的观察里,“那些书店都非常小;主理人都非常年轻;它们个性鲜明,往往能凝聚一个很小但特别的人群。它们的重点不在卖书,甚至不在于卖任何东西,它们就是一种“表达”。所以并不意外,这些书店往往是中午之后才开门,但是却营业到晚上。在书店可以喝啤酒——在其他大城市,我们也能从所谓的 ‘学术酒吧’发现它的变体。” 因此,在张丰看来,讨论这些书店,就是在讨论当下城市的年轻人。在普遍自嘲“躺平”的背后,年轻人仍然在探索和思考,有一部分年轻人站在前沿。 张丰是中国传统市场化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媒体人,曾在成都都市报媒体担任编辑多年,从2015年起,他开始为诸多国内市场化媒体撰写文化与时政专栏,同时开始进行自媒体公众号写作。他的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因其对时事的迅速反应,对文化现象的独特分析,而受到广泛关注。在疫情期间,他对成都在地的文化与现实独特而切近的记录和评论,也成为读者了解成都现象的窗口。 此外,张丰本人也是独立书店的实践者。2023年8月起,他在成都开了有杏书店。通过有杏书店,他探索线下公共生活,先后邀请到王笛、林小英、劳东燕、亚当·图兹(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等学者在书店分享。 在10月18日的柏林客厅,张丰将和读者分享:在疫情以来的成都独立书店现象与线下公共生活,他在疫情时的城市书写,以及个人在流量时代进行公共表达的可能性。 活动免费,需报名参加,报名方式见下方。 讲者介绍 张丰,1978年出生于河南,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在成都开始媒体工作。2015年开始,为腾讯大家、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凤凰网、新京报等媒体撰写时政与文化评论专栏,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在此期间,也开始个人公众号的写作,目前运营“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两个公号。他出版有《成都的细节》一书,是成都有杏书店的创办人。2019年,他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2023-2024年,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 时间:15:00 - 17:00 活动地点:蓝书屋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讲座语言:中文 报名方式: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到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10月17日中午12:00(柏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