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
你知道吗?一百年前,在广东东北部贫困的客家山区梅县,竟然拥有一所由德国医生主持的近代医院、一家盲童福利院,以及一座肺病疗养院。 心光盲女院院长柏恩慰带女孩们走过黄塘河上的小木桥,梅县,1938年前后 而当时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竟曾是瑞士足球超级联赛1906年与1908年冠军队的中锋。 瑞士籍牧师万保全和乐育中学足球队,梅县,1925年前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所客家中学的外语课程,以德语为“第一外语”,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培养出数十位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这段由个人和群体流动促成的跨国交流史,其起点正是百年前医疗匮乏、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客家山区——梅县。如今,这段历史在中德两国几乎被遗忘。 巴色差会传教士家庭在德化门前合影,梅县黄塘,1943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期,前后有两百多位欧洲人——主要来自德国与瑞士——曾在粤东山区长期生活与工作。他们是传教士、教师、医生及福利院工作人员,也带来了彼时中国极为罕见的现代医疗体系、教育理念与福利机构。他们的建设与耕耘,使一个偏远的客家县域成为中欧文化、教育与医学交流的独特节点。 2016年9月,资深传媒人区念中在偶然听闻这段几近被遗忘的历史后,立即动身前往梅州(梅县)展开调研。一个月后,他继续前往德国绍恩多夫(Schorndorf),拜访亲历者豪俊和(Klaus Autenrieth),试图从仅存的记忆与文献中,追寻并还原这段跨越百年的中德交汇故事。 豪俊和的父亲豪天立(Emil Autenrieth)于1926年来到中国梅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足迹。他阅读中国古籍,手写汉字,说客家话,曾在广东五华、梅县的中学以及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德语。他的三子豪俊和成长于梅县,直到1947年举家返回德国。自此,客家记忆成为豪俊和一生的底色。 1980年代,豪俊和重返“第二故乡”梅州(梅县),寻找童年记忆,也重新连接起与客家文化的深厚情感。他推动梅州与德国绍恩多夫之间的教育交流,促成父亲创办的乐育中学与绍恩多夫自己任教的普兰克中学(Max-Planck-Gymnasium)成为“姐妹学校”。至今,89岁的豪俊和依然讲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 从2016年至2019年,区念中三次往返德国与瑞士,拜访当事人、查阅档案、翻译资料,并最终完成《时间的涌流:一对德国父子记忆中的客家》一书。书中通过档案文献、日记、书信与口述资料,再现了一个世纪前中国贫困山区村落与欧洲在医疗、教育、宗教与体育等多个层面的深度交流史。 蓝书屋所藏《时间的涌流》,欢迎读者借阅。本文中图片出自该书,由作者提供 2025年5月,蓝书屋邀请作者区念中先生来到德国汉诺威,携大量上世纪初的珍贵历史图片,分享他追寻失落历史的旅程,讲述这段跨越时空的真实故事。 主讲人: 区念中,资深传媒人,在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供职多年,担任多所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出版有《时间的涌流:一对德国父子记忆中的客家》一书。曾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勋章」(2010年)。曾担任第33届国际艾美奖艺术节目奖评委,香港「第十七届欣赏指数调查最佳电视节目」评审团成员。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5月24日(周六) 时间:15:30-17:30 活动地点:汉诺威林登社区活动中心,大礼堂 (7) Freizeitheim
2025年5月24日,蓝书屋的柏林客厅活动,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德国大屠杀纪念基金会(the Holocaust Memorial)的 Adam Kerpel-Fronius。 Adam于1975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90年,柏林墙倒塌后不久,少年时代的他随家人移居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随后,他在弗莱堡、波兰的弗罗茨瓦夫(Wrocław)、以及柏林自由大学攻读政治学与历史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欧洲独裁政治的遗留问题,以及中东欧国家的民主转型。 1997年,Kerpel-Fronius移居至柏林。 在柏林初期,Kerpel-Fronius做过历史导游。2005年5月大屠杀纪念馆(Holocaust Memorial)开馆以来,他一直为纪念馆的教育部门工作。2009年以来,他担任该基金会项目的“欧洲记忆场所信息门户网站”(Gedenkstättenportal)的项目负责人,该网站提供全欧洲数百个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地的信息。在此期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欧洲的记忆文化。 Kerpel-Fronius还是三部关于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自传的编辑,同时也是德国-白俄罗斯双边巡展“马利·特罗斯坚涅茨灭绝营:历史与记忆”(»Extermination Camp Maly Trostenets. History and Remembrance«) 的策展人。他是德国派驻“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代表团的成员。他也为匈牙利多家媒体撰写关于国际政治的文章。 本次柏林客厅活动,Kerpel-Fronius将从自己的成长、移民经历出发,谈论作为一个匈牙利移民,他与德国、与柏林这座城市的关系。记忆政治如何影响他走上研究历史、从事记忆工作实践的道路,以及他如何在今天持续参与欧洲范围内的记忆生产。他也将谈到他策划的展览项目、与东欧幸存者的访谈出版工作,以及他在德国面对来自不同政治立场的挑战与思考。 Berlin Living Room|Adam Kerpel-Fronius: From Budapest to
4月25日,蓝书屋将邀请到口腔医学教授、自由写作者彭志翔讲述他的跨界写作经历,分享他笔下的精彩故事。 在20余年的从医经历里,彭志翔曾遇到过许多刻骨铭心的瞬间。在武汉同济医院值急诊夜班时,他曾会诊过绑架并杀害幼童的嫌犯;午夜查房时,他也曾偶遇朝著窗外星空倾诉的面部畸形的少年。在生死病痛之间游走的职业经历,让彭志翔追问人生的可能性,并立下以医学为职业,文学为志业的愿望。 彭志翔行万里路,足迹遍布欧洲各地。他也笔耕不辍,在近十年里出版了散文故事集《追赶我的回声》、《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历史的隐秘角落》、长篇历史小说《头颅记》,与另一位医学教授合作出版小说《显微镜下-生命的奥秘与遐想》,参编《家族往事》,并在《书屋》、《读者》等报刊上发表人文历史及艺术评论文章。 在本场讲座中,他将分享一位医者行走世界的所感所记,以文字探索历史、艺术与人性的跨界写作经历,以及从事人文创作的内在动机。 正如弗罗斯特的诗句:「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条路,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对他而言,这条道路既指向医学的精耕,亦通向人文的辽阔。 主讲人 彭志翔,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曾在欧美从事医学研究多年,在武汉同济医院及广州中山大学从事医教研廿余年。 同时著有多部人文类作品。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4月25日(周五) 时间:19:00-21:00 活动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 报名方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或点击链接: https://www.eventbrite.de/e/1299220155459?aff=oddtdtcreator 报名截止日期:4月24日中午12:00 注意事项:
2025年4月12日,伍勤将做客本期柏林客厅,分享她近年的两篇作品《我在泰缅边境调查电诈行业200天》和《国境之间:“春天革命”与泰缅边界的缅甸流亡者》背后的田野调查与创作历程。 2025年年初,中国演员王星被骗入缅甸电信诈骗园区,在其亲友和网友的呼吁下,得到中国和泰国政府介入而获救。相关新闻在中国、缅甸和泰国都引发剧烈舆论。 2025年1月16日,伍勤在中文非虚构平台《正面连接》上发表了长篇调查《我在泰缅边境调查电诈行业200天》。该文引发剧烈反响,因其罕见地揭露了泰缅边境上电诈产业是如何得以形成的,从边境上的基础设施、参与者的构成到关键时间线,突破了以往仅仅从受害者出发的媒体报道视角,而进入了该产业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并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理解框架。 这源于伍勤持续一年多,反复前往泰缅边境,大量访谈园区的电诈从业者、人口贩运受害者,以及电诈园区形成的物资供货商、司机、接待、代理、蛇头、摆渡人等,并在物理与赛博的边境之间,进行了长时段观察。她试图探究“为什么是这里”,是什么构成了逃避统治的基础设施,使偷渡、人口贩运和现代奴隶制成为可能。 2023年年末,伍勤书写过同一地带的另一个世界。在《国境之间:“春天革命”与泰缅边界的缅甸流亡者》一文中,她记录了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以来,缅甸“春天革命”的抗争者,因为军政府镇压而穿越国境,流亡到泰国边境的湄索,创造了一个位于国境之间的、逃避统治的政治与生活空间。该文是“在场·非虚构奖学金”第三届获奖作品。 本期柏林客厅,伍勤将带着以下问题,展开创作者谈: 1.我是怎么从书写缅甸革命和流亡社群,开始进入电诈产业研究的? 2.被妖魔化的泰缅边境,到底有多危险? 3.在这两年间,我在泰缅边境做田野是什么体验,有什么样的日常? 4.“赞米亚”:缅甸流亡社群和电信诈骗产业为什么都在那里?各自抵达那里的脉络是什么?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5.我未来的写作计划。 讲者简介 伍勤,写作者。曾为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编辑,如今生活在柏林。“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三季二等奖得主。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华语、英语、德语媒体和出版物中。长期关注全球社会运动与人的流动,近年来沉迷于东南亚的边境与全球化的残余物,在写作中尝试探索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在写作之外,也在柏林做组织工作、艺术实践与独立出版,可关注instagram账号:TofuStand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2025年4月12日 15:00-18:00 报名截止:2025年4月11日 12:00 活动地点: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报名方式: 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需对本篇非虚构作品有所阅读,并带着一些想和嘉宾讨论的问题来参加。本次活动需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给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如果您在报名后临时无法参加,请及时取消预约登记,以便让其他人有机会参加。 成功报名的参加者请在活动开始前最迟5分钟到场。
2025年3月29日,蓝书屋的柏林客厅活动,我们邀请到了明晔来做分享。 明晔是一位在柏林的记者、写作者和艺术家,长期关注文化、历史、移民和身份等议题。2018年,从纽约移居柏林后,她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家乡青岛的德国殖民历史,并通过跨媒体的叙事和多元化的创作实践,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深远影响。 2023年,她与德中教育中心(Bildungsnetzwerk China)合作,创作了《记忆:一段反种族主义的德国殖民历史音频漫步》(Ěrinnern: ein antirassistischer Audiowalk zur deutschen Kolonialgeschichte)。她以柏林的胶州路(Kiautschoustraße)为起点,带领听众探索城市空间中遗留的殖民痕迹,吸引了众多德国学生和教育者的参与。 明信片系列 《来自胶州路的问候》 明晔也密切关注西方博物馆在反思殖民进程中的实践与挑战。她曾为美国国家地理、南华早报、Atlas Obscura等媒体撰文,主题涵盖德国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溯源到原住民遗骸归还等问题。 去年,她与Dekoloniale和柏林市博物馆合作,与摄影艺术家史阳琨共同创作了《Currents》系列作品。明晔从童年的海边记忆出发,将自己的移民经历交织其中,探索殖民叙事影响下更具主体性的表达。展览目前在柏林Nikolaikirche展出,并将持续至2025年5月底。 《Currents》在柏林Nikolaikirche Museum的展览现场图 Credit: Rosa Merk 在本次客厅活动中,明晔将分享,从客观的新闻报道转向个人化的主观表达中,她在写作和创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以及在中、德、全球跨文化的多重背景下,她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和思考? 创作者介绍 明晔 Ming Ye
乌克兰局势正在走入历史的十字路口。2025年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面,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将这一现实赤裸地摆在全世界面前。乌克兰将会何去何从? 蓝书屋有幸邀请到「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的一等奖得主糜绪洋,分享他对乌克兰的观察与研究。 糜绪洋曾是一名俄罗斯文学研习者,也长期关注俄乌战争局势。2024年8月,他在乌克兰的多座城市度过二十五天,走访了曾和俄罗斯文化息息相关的学校、博物馆、书店,与乌克兰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交谈。此后,他写作发表了长篇非虚构报道,《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 在宏观议题以外,得益于糜绪洋的长期研究和深入探访,他还会从微观入手:俄乌战争已经满三年了,乌克兰人现在的生活处境如何?泽连斯基现在在乌克兰还受欢迎吗?他们怎么看待战争的前景?战火下的乌克兰人在读什么书,听什么歌,看什么剧? 3月22日,在汉诺威的蓝书屋图书馆,他将为大家讲述自己在乌克兰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目前乌克兰局势的理解。 主讲人 糜绪洋,毕业于复旦大学俄语系,旅居俄罗斯多年,现为媒体特约记者。「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一等奖得主。译有俄罗斯文学、艺术、历史类著作多种。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3月22日(周六) 时间:15:00-17:00 活动地点:蓝书屋图书馆 BLAUES HAUS BIBLIOTHEK, MASCHSTR. 7, 30169 HANNOVER 报名方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3月21日)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如果您在报名后临时无法参加,请及时取消预约登记,以便让其他人有机会参加。
本期柏林客厅,蓝书屋请到了「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的获奖作者糜绪洋。 2024年8月末,糜绪洋曾做客蓝书屋柏林客厅,那时他刚从乌克兰采访调研回来,为柏林客厅的朋友们带来了一手观察和访谈内容。 糜绪洋曾是一名俄罗斯文学研究者,2024年8月,他在乌克兰的多座城市度过二十五天,走访了曾和俄罗斯文化息息相关的学校、博物馆、书店,与乌克兰的知识分子交谈,2024年12月,他的非虚构作品《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发表。 这是一篇四万余字的厚重文章。《单读》杂志在刊发本文时,在编辑推荐中写道: 从2014年2月的乌克兰尊严革命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南部算起,“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十年。而从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开始,无人机袭击、轰炸与交火给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乌克兰,由于停电、断网或躲避战火变成常态,读书反而成为人们消磨时间的首要方式。图书业收入翻倍,独立书店开成连锁,书摊摊主为给前线士兵寄书读感到骄傲。东斯拉夫民族热爱文学不是新鲜事,但乌克兰人正面临着残酷的文学抉择—— 当俄罗斯正在轰炸自己的家园,他们该如何处理曾经喜爱的俄语文学与曾经引以为豪的俄罗斯作家?只使用乌克兰语、只售卖乌语书是去殖民化的需求,还是对多元文化的背离? “既然普希金曾写诗为沙皇镇压波兰起义辩护,既然托尔斯泰曾是帝国殖民军队的一员,既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无可救药的沙文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既然连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这样的苏联异见者都憎恨乌克兰的独立”,那么在战火中的乌克兰,俄罗斯文学大可以被全面取消吗? ……这篇非虚构作品,从乌克兰的书店店主、年轻艺术家、文学博物馆、研究者与普通民众等多个角度深入书写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主题——转型正义与社会分裂之间的张力。 今年3月,糜绪洋作为「蓝书屋x在场」的柏林驻留创作者,再次来到柏林客厅,这一次他将以这篇非虚构报道为基础,分享背后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 五十多页的现场手记是如何经过一次次修改,变成最终成稿的? 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忍痛割爱被删去的内容? 离开乌克兰后,他去过的这些地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未来,他又有哪些写作计划? 讲者介绍 糜绪洋 Mi Xuyang 糜绪洋,毕业于复旦大学俄语系,旅居俄罗斯多年,现为媒体特约记者。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第四季一等奖得主。译有俄罗斯文学、艺术、历史类著作多种。个人公众号:再昧拾金。 活动日期:2025年3月9日(星期日) 活动时间:15:00-18:00 活动地点:蓝书屋柏林学者之家(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报名方式: 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本次客厅活动的朋友们,需对本篇非虚构作品有所阅读,并带着一些想和嘉宾讨论的问题来参加。本次活动需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给你的邮箱。如无回复,敬请谅解。
嬉皮文化不僅是一場反叛運動,更是一場思想革命。 道家與禪學思想如何影響嬉皮文化?這場運動如何突破傳統藝術、音樂和社會規範,並在後現代文化乃至當代科技發展中留下深遠影響? Victor Moscoso: Mist Dance (FD-81). 1967 藍書屋很榮幸邀請到盧茨·黑博教授(Prof. Dr. Lutz Hieber)——社會學家、策展人及文化與媒體社會學專家,為我們帶來本次講座。他將帶領我們探索嬉皮運動的思想根源及其文化意涵。 講座題目:道家與禪學思想作為嬉皮文化的精神基礎 嬉皮運動起源於1960年代的舊金山,並迅速傳播至美國各大城市。嬉皮士倡導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並將其體現在許多領域。他們將藝術從藝術畫廊、音樂廳和劇場的高雅殿堂中解放出來,使藝術走向街頭。以迷幻海報(psychedelic poster)為代表的視覺藝術,突破了傳統展覽的框架;在音樂方面,他們創造了「迷幻搖滾」(Acid Rock),其代表人物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這種音樂以現場演奏為主,既是舞蹈娛樂的核心,也成為政治集會的重要元素。此外,街頭與公園中亦湧現出大量戲劇表演團體。可以說,嬉皮士將藝術融入了生活之中。 Wes Wilson: The Sound (BG-29b). 1966.
什么是“柏林客厅”? 这里最初是蓝书屋基金会的驻留创作者在柏林的的住所。它位于柏林西南方,在一片安静的居民区里。去年,有多位中文创作者来此,或长或短地居住,展开旅居中的研究与创作。 除此以外,我们也在这片空间里尝试一点别的事情。 有一天,我们坐在这个房子里,开始想象这片小小驻地,除了是作者们的创作之地,也能变成一个客厅,容纳附近或远道而来的人,让我们去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开一些工作坊,有时还能一起看一部电影。 也因此,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的活动以外,我们开设了一间蓝书屋的“柏林客厅”。 吴琦在柏林客厅谈文化工作者的离散与在场;公爵讲述他在乌克兰采访的经历。 2025年,蓝书屋的第一场柏林客厅活动,我们邀请到了在柏林生活与工作的导演范坡坡。 在移居德国前,范坡坡在北京从事创作活动。他在中国创作的《柜族》、《彩虹伴我心》、《彩虹伴我行》三部纪录片作品关注于同志出柜议题,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2017年,偶然的机会范坡坡从北京搬到柏林。在德国的七年,坡坡远程或者在地创作了《鼓楼西》、《线》、《喝一杯》三部短片,成为西班牙公司Erika Lust的客座导演,推出三部风格各异的情色作品,与柏林勃兰登堡当地电视台合作短片《厨房德语课程》。 除了电影工作外,范坡坡也是一名写作者,他在端传媒、“BIE别的”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探索移民、种族、酷儿、情欲、旅行等话题,范坡坡的电影创作经验也涵盖移民、酷儿、性欲等话题,目前他在筹备的长片也与之相关。 移居客地,本来充满障碍甚至艰险的经验如何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德国影视行业寒冬中,如何杀出重围构建移民影像的新思路?在本次柏林客厅活动中,范坡坡将分享其创作、生活的细节,与观众交流心得。 导演介绍 范坡坡是一位酷儿导演、作者和活动家。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彩虹家庭三部曲”,包括《柜族》、《彩虹伴我心》、《彩虹伴我行》三部作品关注于同志出柜议题,引起巨大社会反响。2017年移居德国,开始剧情短片创作。除此之外他参与组织北京酷儿影展十余年,也是酷儿大学视频训练营的发起者之一。2012年,香港同志影展授予他“玲珑大奖”以表彰其在同志影像、平权的不懈努力。2017年,他获选参与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2019,他更担任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委。 目前他居住柏林正着力发展自己的剧情长片首作。个人网站:https://www.popofan.net/ 活动信息 日期:2025年2月9日,星期日 时间:15:00-18:00 地点:柏林客厅(具体位置信息将在报名成功后发送) 报名方式: 因客厅容纳名额有限,希望加入客厅的朋友们,带着一些想和嘉宾的话/问题来参加,本次活动需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报名。报名成功后,我们将把活动具体信息发送给你的邮箱。 注意事项: 成人以及年满14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报名参加。 如果您在报名后临时无法参加,请及时取消预约登记,以便让其他人有机会参加。
蓝书屋图书馆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 在新冠肆虐期间,我们建立好这座位于德国汉诺威的社区图书馆,设计了自己的logo、创建了蓝书屋公众号与网站。因为疫情,最初我们无法开放借阅,也无法组织线下交流与分享活动。随着疫情缓和,我们逐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读者,也在不断摸索中,发起了越来越多的专业讲座、移民故事分享、各类工作坊等活动。 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问参与者一个固定的问题:“哪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 每次总有一些手举起来,他们有的来自汉诺威周边,有的来自汉堡或柏林,有的甚至从其他欧洲国家而来。 那是我们感到特别开心的时刻。 越来越多人,逐渐成为蓝书屋的老朋友。他们参加蓝书屋的讲座活动,分享自己的生命经验,自告奋勇地成为义工,为自己或孩子借阅图书,还向别的阅读爱好者推荐蓝书屋。每一位蓝书屋的借阅读者,也都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图书证。 蓝书屋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离不开这些用业余时间支持的义工们。 我们有一个义工群,有的负责网站维护和更新,有的分配“管理员”的值班日期。因此,读者可以在蓝书屋网站上,查阅一个月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在图书馆开放期间,总有一位义工,安静等候读者到来,办理图书借阅,回答读者疑问。 过去几年来,蓝书屋逐步成长,形成了一个围绕图书、读者、义工、讲者等形成的共同体,他们的角色也经常互相转换,平等分享,创造对话。 2025年2月1日,在汉诺威蓝书屋图书馆,我们希望办一场“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你来参加。 “真人图书馆”,把人视为一本更鲜活的图书,书也因此不再是文字,而是真实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经验和视角,与你展开交流。这次活动,你可以“借阅”这些真人构成的“图书”,了解一个独特的经验世界。 本次活动由蓝书屋义工组织,我们邀请到三位嘉宾,作为我们的“真人图书”。这些“图书”的打开方式,就是倾听、提问和对话。 活动时间 日期:2025年2月1日 时间:19:00-21:15 嘉宾介绍 丁永健 教授,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前副校长 在慕尼黑工大获得Dipl.-Ing. (特许工程师)和博士学位后,先后就职于德国联邦反应堆安全研究所、西门子核电部和意昂电力公司。2002年获得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自动化教席,2024年退休。长期从事核电站数字化仪控和(网络)安全研究。担任过联邦政府核安全委员会电气专委会委员、大学副校长、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副会长、德国同济大学校友会会长。 个人爱好:各类阅读、音乐、旅行;时政经济尤其中德(高等)教育管理;各类教育和慈善公益活动。 分享主题: 华人在德国的求学、科研和高校职业生涯 嘉宾的话